一、国家简介
【概况】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以下简称越南),面积329556平方公里。人口9620万,有54个民族,京族占总人口86%,岱依族、傣族、芒族、华人、侬族人口均超过50万。主要语言为越南语(官方语言、通用语言、主要民族语言)。主要宗教:佛教、天主教、和好教与高台教。
首都河内,面积3340平方公里,人口805万人。夏季平均气温28.9℃,冬季平均气温18.9℃。
越南位于中南半岛东部,北与中国接壤,西与老挝、柬埔寨交界,东面和南面临南海,海岸线长3260多公里。地处北回归线以南,属热带季风气候,高温多雨。年平均气温24℃左右。年平均降雨量为1500-2000毫米。北方分春、夏、秋、冬四季。南方雨旱两季分明,大部分地区5-10月为雨季,11月至次年4月为旱季。
越南全国划分为58个省和5个直辖市。越南系发展中国家。1986年开始实行革新开放。2001年越共九大确定建立社会主义定向的市场经济体制,并确定了三大经济战略重点,即以工业化和现代化为中心,发展多种经济成分、发挥国有经济主导地位,建立市场经济的配套管理体制。2016年越共十二大通过了《2016-2020年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提出2016-2020年经济年均增速达到6.5%-7%,至2020年,人均GDP增至3200-3500美元。2019年,越南国内生产总值2620亿美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2800美元,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7.02%。
【政治】2021年1月召开的越共十三大通过了《十三大政治报告》、《2011-2020年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实施总结及制订2021-2030年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报告》、《2016-2020年经济社会发展任务实施评估和2021-2025年经济社会发展方向、任务的报告》、《十二届中央党建及党章执行工作总结报告》、《十二届中央委员会履行领导职责的评估报告》,提出2025年南方解放和国家统一50周年摆脱中等偏低收入国家行列,2030年建党100周年跨入中等偏高收入国家行列,2045年建国100周年成为高收入发达国家。
【经济】越南系发展中国家。1986年开始实行革新开放。1996年越共八大提出要大力推进国家工业化、现代化。2001年越共九大确定建立社会主义定向的市场经济体制,并确定了三大经济战略重点,即以工业化和现代化为中心,发展多种经济成分、发挥国有经济主导地位,建立市场经济的配套管理体制。2006年越共十大提出发挥全民族力量,全面推进革新事业,使越南早日摆脱欠发达状况。2016年越共十二大通过了《2016~2020年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提出2016~2020年经济年均增速达到6.5%-7%,至2020年人均GDP增至3200-3500美元。2021年越共十三大通过《2016-2020年经济社会发展任务实施评估和2021-2025年经济社会发展方向、任务的报告》,提出2021-2025年经济年均增速达到6.5-7%,至2025年人均GDP增至4700-5000美元。
革新开放以来,越南经济保持较快增长,经济总量不断扩大,三产结构趋向协调,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提高,基本形成了以国有经济为主导、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格局。
【外交】截至2023年9月,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和193个国家建立有正式外交关系,其中包括联合国安理会的常任理事国。2011年越共中央委员会在第11次全代会中,发布了关于越南外交政策的官方声明,一部分声明指出:“越南是所有国家在国际上的朋友和可靠的合作伙伴,越南将会积极参加国际和区域的合作;深化、稳定和维持外交关系。同时尊重彼此的独立性;主权和领土完整;不干涉彼此的国际事务;不使用威胁或使用武力解决分歧和争端;互相尊重和互惠互利。
【与我关系】中华人民共和国与越南于2008年建立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并维持至今。截至2022年,中国大陆是越南最大贸易伙伴和第二大出口市场,越南是中国大陆第六大贸易伙伴,以及在东南亚国家联盟的第一大贸易伙伴。
二、应急管理情况
(一)自然灾害情况
洪水。洪水是越南非常常见的一种自然灾害。越南漫长的海岸线和其人口密集、地势低洼的三角洲增加了该国应对洪水时的脆弱性。造成越南洪水的原因有很多。自然因素有季风季(5-10月)降雨,风暴和热带低气压。由于越南年平均降雨量在1500至2000毫米,因此大雨过后,经常会在一些排水系统较差的城市造成洪水。年度潮汐也是自然因素,尤其是在地球变暖的情况下,不断上升的海平面严重影响了长塔和长许等长三角地区的低地地区,使洪水持续时间变长。人为因素主要是指滥伐森林。森林有调节水源的作用,可以减少地表径流,将其转移到地下水和含水层中,而滥伐森林使得树木的水土保持功能下降,间接地使洪水更为严重。
干旱。每年11月到次年4月份,越南进入旱季。2016年,该国经历了90年罕见的干旱灾害,这场灾害被认为是由厄尔尼诺现象造成的。这一现象的主要特征是赤道太平洋的海洋温度异常温暖,从而影响沿海各国气候。2016年,越南63个省份中有52个受到旱灾的影响。在所有受灾人口中,50万人生活在受干旱影响的中南部和中部高原地区,150万人生活在湄公河三角洲地区。
火山喷发和地震。越南也发生过海底火山喷发事件和6.7级甚至更高级别的地震灾害,但由于远离城镇和工业中心,所以并没有对国家造成太大的威胁。
(二)灾害管理体制机制
《自然灾害防治法》。《自然灾害防治法》是一部由47条章节组成的减灾、适应气候变化和制定减灾措施的法律,于2013年6月通过,2014年5月1日生效。它涵盖国家、地方和社区各级的法规。该法概述了自然灾害预防和控制活动,包括旨在将灾害预防纳入国家和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国家战略和计划。
《兵库行动框架》。《兵库行动框架》(2013-2015年)是一份国家进度报告,旨在评估当前执行减少灾害风险行动的战略优先事项。《兵库行动框架》确立了执行《兵库行动框架》五项行动重点所取得的进展的基准。五个优先事项是:确保减灾是国家和地方的优先事项,并有强有力的执行体制基础;识别、评估和监测灾害风险,加强预警;利用知识、创新和教育,在各级建立安全和适应力文化;降低潜在风险因素;加强灾害准备,以便在各级作出有效反应。
近年来,政府已启动了若干重要的法律文件、战略和计划,以应对减灾和适应气候变化,其中包括《国家自然灾害预防、应对和缓解2020》(2007年)及其附带的《国家自然灾害预防、应对和缓解战略行动计划2020》;《国家应对气候变化目标计划》(2007年);《关于批准提高社区认识和基于社区的灾害风险管理计划的第1002/2009/QD TTg号决定》(2009年);《国家气候变化战略》(2011年);《自然灾害防控法》(2013年);《规范灾害的预测、预警和信息传输的第46/2014/QDD TTg号决定》;《规定灾害风险水平的第44/2014/QDD TTg号决定》;其他法律文件,旨在加强洪水和风暴控制委员会、国家突发事件和灾害响应、搜救和救援委员会及其在部委和地方的分支机构的组织和职能以及救济援助的动员、接收、交付和管理。
(三)政策法规和战略规划
越南劳动安全卫生法是越南政府为保障劳动者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制定的法律。该法律于2015年生效,旨在规范劳动场所的安全和卫生标准,提高劳动者的工作环境及劳动条件。
该法律规定了雇主必须为员工提供安全、卫生、健康的工作环境,并应提供必要的设备和设施以保证员工的安全和健康。此外,雇主还应提供必要的培训和教育,使员工能够了解并遵守相关安全和卫生规定。
该法律还规定了劳动者的权利和义务,包括参与安全卫生管理、提出安全卫生建议和投诉、拒绝进行危险工作等。同时,该法律对违反安全卫生要求的企业和个人也进行了处罚。
总之,越南劳动安全卫生法的领布旨在保障劳动者的健康和安全,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劳动者和雇主应共同遵守该法律,营造一个安全、健康的工作环境。
(四)安全生产
2021年3月,越南政府总理批准《至2030年和远景展望至2050年越南自然灾害防治战略》。具体目标是,至2030年减少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其中,确保汛期暴雨洪水期间人民生命安全,与2011年至2020年阶段相比,由暴洪泥石流、山体滑坡造成的人员伤害减少50%;自然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低于2011-2020年,不超过GDP的1.2%。
自然灾害防治工作的机构和人员朝着精简、专业和高效的方向健全,提升自然灾害防治技术装备现代化水平,并逐步达到国际水平。力争各级政府、组织和每户家庭均能获得防灾减灾专业知识和技能普及。
为了实现既定目标,需要完善关于灾害防治的法律政策体系,确保政策统一性、透明性和可行性;提高人们对自然灾害和灾害风险的认识,加强以社区为本的灾害风险管理;全面加强自然灾害防治能力建设;提高抗御灾害能力。
三、与我应急管理合作
第二届东盟—中国灾害管理部长级会议于2022年10月20日在泰国首都曼谷举行。为了实现成立《东盟-中国应急管理合作中心》这一目标,双方(东盟和中国)同意开始就成立ACCEMC的谅解备忘录进行谈判。在第一届东盟—中国灾害管理部长级会议上,双方通过了《东盟—中国灾害管理工作计划》,提出共同优先事项,为落实2021-2025年《东盟灾害管理和应急响应协定》做出贡献。
成立《东盟-中国应急管理合作中心》是《东盟—中国灾害管理工作计划》的重要内容,特别是其为提高能力、进行知识和经验交流等方面做出贡献。《东盟-中国应急管理合作中心》将协调和补充东盟现有的灾害管理和应急响应主要协调机构的《东盟人道主义援助和灾害管理协调中心》(AHA)。
由泰国内政部副部长纳塔皮·萨尼旺(Nadhapit Snidvongs)和中国应急管理部副部长周学文共同主持的第二届东盟—中国灾害管理部长级会议重申了加强灾害管理合作的承诺,以增强东南亚的抗灾能力。